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目标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了鲜明生动的阐述,他强调:“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把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根本的经验总结,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确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又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化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党的领导地位,反映的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组织中设立的党委(党组),接受批准其成立的党委统一领导,定期汇报工作,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同级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加快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做到党的工作进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统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要害。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实质是把握和遵循党建工作规律,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把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求全面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和各项工作之中,在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中找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结合点、着力点,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历史上的今天
2011年11月22日至25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